文章阐述了关于中药秘功,以及中药秘术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生姜赶寒气,姜是我国传统的养阳佳品,民间有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的传统说法。日常生活中,可喝生姜红枣汤来驱走寒气、补足阳气。这个汤还有具有疏通月经,对于女性 痛经 是非常有效果的。
失笑散能用于气滞血瘀疼痛,也适用于慢性胃炎疼痛,蒲黄、五灵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尤其擅长理气活血、散瘀止痛,两个药物配对,共同起到通血脉理气活血止痛功效。
补阳还五汤是很有名的一个古方,益气活血。原方包括: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和桃仁。由于活血化瘀的功效极好,因此常见于中风的治疗。不过中医都是辩证治疗,因此也不是所有中风治疗都适用。
补阳还五汤来源于《医林改错》:生黄芪120g 当归尾6g 赤芍5g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各3g。水煎服。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1、将黄芪洗净,放入乌骨鸡腹中,放入沙锅,注入鸡清汤,放入料酒、盐、葱段、姜片,用小火炖至乌鸡肉烂入味即成。推荐:黄芪枸杞炖甲鱼 配方:黄芪50g,枸杞30g,甲鱼500g。盐、豆油,冷水各适量。
2、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3、还有一些人在服用黄芪之后,出现胸闷,多汗,身体无力等,这些都是黄芪产生副作用的表现应该立即停用。同时春季不适合用黄芪进补,会助长“火气”。如果要服用,也应该配合其他药材。
4、冒充黄芪的假品常见有:锦鸡儿、紫花苜蓿、白香草樨、大野碗豆、兰花棘豆、蜀葵、欧蜀葵、圆叶锦葵等。
5、黄芪能治表虚自汗 黄芪这种中药材能补虚,固表,平时人们出现表虚自汗,多因为体虚表弱所引起,这时服用黄芪正合适,治疗时可以把黄芪与白术以及防风等中药材一起搭配服用,会让治疗效果更加出色。
1、肉苁蓉汤: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仙茅、车前子、山茱萸。金匮肾气丸:熟地、冬虫夏草、山药、牛膝、枸杞子、附子、麦冬、桂枝、肉桂、芍药、茯苓。
2、狗肾宝:狗肾宝是以干燥的狗肾为主要原料,辅以多种中药配制而成的补肾壮阳中药。其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补阳固精、祛寒壮阳、补血养心等。
3、秘方游戏攻略秘方一:鹿肾粥准备鹿肾1个,肉苁蓉30g,粳米100g,葱适量,胡椒粉适量,盐适量,取出鹿肾筋膜,肉苁蓉洗净切碎。将粳米洗净煮至半熟,再加入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盐煮成粥。
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这个退烧的药方其实很简单,一共只有三味药:蚕砂、竹茹和陈皮。蚕砂虽然是中药,但是日常生活也常用到。它可以做成蚕砂枕头,好多百货商场里边都有卖的。睡觉用这种枕头可以清肝明目。
高烧大量出汗后,如果不吃不喝很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最好先吃点西瓜或喝些鲜榨西瓜汁,它们可以帮助退烧、补充体液、消肿利水。在炎热的夏季,小儿发热时用西瓜皮煲粥或冬瓜薏米煲水,可解暑生津利湿。
关于中药秘功和中药秘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秘术、中药秘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