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为大家讲解痰湿怎样中药调理,以及痰湿中医怎么调理涉及的相关信息,愿对你有所帮助。
痰湿蕴肺所致咳嗽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治疗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亲汤降气化痰,治疗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咳嗽喑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证用桑杏汤;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证用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证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沙参麦冬汤。
固本丸 [主治]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处方]黄芪,白术,防风,云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炙甘草(原方无写份量)。[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2)半夏止咳汤 [主治]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义]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
止咳汤 [主治]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处方]桑叶10克,杏仁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主治]水煎服,每日l剂。(2)麻杏射胆汤加减 [主治]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1、茯苓 性平、味甘,入心、脾、肾经,又叫玉灵;这味药经常用于祛湿的药方,不仅可以利水、渗湿,还能养脾和胃。炙甘草, 用在药方中,除了调和各个药材之外,还能温和脾胃。
2、陈皮同样是一味燥湿化痰的良药,味苦,中医讲苦可以燥湿,与半夏搭配,可以增强整个方子的化痰祛湿的功能,另外陈皮还可以推动气机的运行,正所谓气行则湿化。
3、第四味是 化气祛痰 的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不是补肾的吗,为啥还能祛痰呢?其实阳气就是体内的小太阳,阳气不足了,它对水液的蒸腾作用也会减弱,这样一来痰湿就产生了。
4、黄芪15,茯苓15,陈皮10,泽泻12,半夏10,生大黄6克,不过具体用量要根据身体具体情况决定,即便药物一样,用量不一样,作用会相差很多。
5、二陈汤出自我国中医经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一共有6味中草药,分别是:半夏、橘红、茯苓、甘草,以及生姜、乌梅。
1、午时茶颗粒。午时茶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红茶、广藿香、羌活、厚朴等药材组成,此药有着很好的温中化湿的功效,治疗寒湿伤及脾胃的情况,主要见于恶心呕吐、腹泻、下腹冰冷疼痛、头痛、身体酸痛。
2、你这种情况需要慢慢服药调理。给你推荐2种中成药吧,六味地黄和参苓白术散,早上服参苓白术散,晚上服六味地黄丸,按推荐药量加5倍服用,药瓶上那是保健用量。如果感觉服用后不想吃东西,胃口变差,在饭前后服大山楂丸助消化。
3、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为主,主治肾阴虚。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等。六味地黄丸是味好药,但有些人群是不宜服用的。
4、我们先来看的作用,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如果你是脾虚引起的失眠多梦,头晕气短,大便不成型,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用归脾丸。
5、主要就是针对脾虚夹湿证,平时可能会觉得气短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消化,肠鸣泄泻,面色偏黄等症状和表现。这个丸药是补脾和利湿并用。痰湿体质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6、常用中药可有茯苓、薏米仁、山药、陈皮、天麻、白术、白扁豆等。日常可用作茶饮或制成药膳食用。对于有病理表现者,根据痰湿所在的不同,可选择香砂养胃丸、金匮肾气丸、二陈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调理。
关于痰湿怎样中药调理,以及痰湿中医怎么调理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