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中药怎么煎怎么喝,其中也会对中药应该怎么煎?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解释。
中药煎服法:取一付药先泡30分钟到1小时,如果有先煎的药物都可以,大火烧开后小火熬15-20分钟,每付药连续熬两次,每次熬出一小碗,两次过滤的药汁混合后再分成两碗,今晚饭后半小时一碗、次日早饭后半小时一碗。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碎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煎药器皿的选择:砂锅首选,不锈钢、电饭煲也可以,忌用铜、铝、铁锅。先冷水浸泡1―2小时再煎,每一贴药煎两次(头汁、二汁)。
煎煮时应将器皿置于火炉上,先用武火,即大火煎开,再改为文火,即小火继续煎熬25-30分钟。
将三次煎熬的药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为两份,分早晚两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时候应该加热一下。喝中药有时候是需要忌口的,当然不同的中药要求不一样,在喝中药之前不妨咨询医生,要遵医嘱,效果才会好。
- “先煎药”应在煮沸后继续煎煮10至15分钟,然后加入其他药材同煎。- “后下药”在其他药材即将煎好时加入,共煎5分钟。- “溶化药”应在其他药材煎好后,取药汁小火继续煎煮,并不断搅拌以溶解药材。- “冲服药”将粉末或小颗粒药材调入煎好的药汁或温开水中冲服。
熬中药一般需要熬2次,将2次熬出的液体混合进行服用,建议第一煎熬20-30分钟,第二煎建议熬的时间要相对延长,通常需要30-40分钟。但是对于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具体的熬制时间还是有区别。
首先,将所需的中药材料放入沙罐中,确保药物完全被水覆盖,浸泡时间一般建议为1小时,可根据具体药物特性适当延长。接着,以大火将水煮沸,随后转至小火,持续熬制30至40分钟。对于具有抗感冒功效的药物,其煎熬时间可适当减少至10至15分钟。
煎药用具: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具,忌用铁、铝、铜器。中药无需清洗,也不需浸泡,加水量一般没过药面即可。(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药液剩余大半饭碗(200-300ml)即可,倒出。
服药方法:每剂药加水煎2次(方法同上),可每次煎药后即刻服用,也可将两次的药汤混合后,分两次温服。服药时间:上午、下午各服1次。服药禁忌:服药前后l小时忌饮茶。
中药煎煮方法 ①器具:煎服中药应避免使用铝、铁、铜质煎煮容器,砂锅熬药最为理想。②煎药用水:煎煮中药最好用冷水,开水或温水煎中药会导致药物的蛋白质受热后,会在药物表面凝聚成一层保护层,水分无法进入药物内部,从而使药物成分无法充分煎出而影响疗效。③浸泡时间。
中药煎服有讲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煎药前,将药物放入陶瓷沙锅罐等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约3厘米,浸透后煎煮,易提取有效成分。 煮沸后改用小火,避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且不宜频揭药盖,以防气味走失。 发汗解表、止咳、清热类中药宜武火急煎;滋补类中药宜文火久煎。
1、饮片应加饮用水冷浸60分钟左右,一般头煎加水以浸泡后高出药面2~3cm为宜,二煎加水量至药面即可。(2)浸泡后中药选用武火(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煎服,保持微沸状态并适当搅拌。每剂药需煎煮两次。
2、凉水浸泡。取回的中药应该先放入干净的容器中那凉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这时候中药吸掉了很多水分,但是水平面应该还要高于药材。开始煎熬。
3、先煎:指把某些药物先煎30-60分钟,然后再把其他泡好的药物加进去再煎的方法。一般用于一些矿物、贝壳类有效成分溶出困难的药物或者一些有毒的药物,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毒性会降低,如附子、川乌、草乌。后下:指某些药物不适合久煎,需要在药快煎好时再放进去,煎三五分钟就够了。
4、煎中药的正确方法(1)煎药前清水浸泡在煎药前,要先用清水把药材浸泡20~30分钟。这是因为,中药材大都是晒干了的植物的根茎、果实等,要想把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首先就要让干巴巴的药材吸足水分,其有效成分才可能通过水这个媒介释出。
关于中药怎么煎怎么喝,以及中药应该怎么煎?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