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关于中药炮制分为先煎后煮,以及中药分先煎和后煎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1、三次大约能提取总物质的90%,第4次,第5次煎煮意义也不大了。
2、中药煎制,是为了获取每服药一同煮沸水煎所能获取的有效成分,常常头煎只能煎出内40%左右,加上二煎,容才有70-80%左右,所以常为二煎,至于三煎,只有在医师建议下,才可以。中药讲究有效成分的配比,如果到三煎,可能有些成分已经煎不出来了,这会影响到药物的成分比例,所以不能以剩余药量来定。
3、通常情况下,一副中药会被建议分三次服用,这是传统中医药的一个标准做法。 将煎好的药液平均分为三份,这样可以在每次服用时保持药效的均衡。 不建议在煎药前就将药液分成三份,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每次服用的药效不一致。
1、草药煎煮方法:最好用煎药壶,其次不锈钢、铝锅,禁用铁锅。先把中药用冷水侵泡半小时,加水量要没过药大约2~3厘米左右。
2、开始煎煮时用武火(大火),煮至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并保持微沸状态。热源可以取自煤气炉,也可以取自电炉。煎煮次数:一般汤剂以每剂煎煮3次为宜,至少应该煎煮2次。煎煮时间:一般中药第一煎以水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左右,第二煎、第三煎加水后各煎煮40分钟左右。
3、煎煮方法 煎煮是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中药材多为天然植物,需要经过煎煮以提取有效成分。煎煮时,需按照医师或药师指导的时间、火候及用水比例进行操作。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以确保药效充分释放。服药方式 煎好的中药需要进行正确的服用。
4、煎药器具:最好是陶瓷和砂锅,因为传热比较慢比较保温,都不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煎药用水:清洁、干净、可以饮用的皆可。加水量:例如直径比较小的砂锅,把药放在里面,用筷子或木片把药压住,然后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药面约2--3cm。
5、中药煎煮方法 1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6、“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40-8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1)煎药前清水浸泡在煎药前,要先用清水把药材浸泡20~30分钟。这是因为,中药材大都是晒干了的植物的根茎、果实等,要想把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首先就要让干巴巴的药材吸足水分,其有效成分才可能通过水这个媒介释出。
煎药选砂锅煎药容器以砂锅为好。砂锅主要是不会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热均匀,有利于药效的充分散发;砂锅还有一定的保温效果。煎药不宜用金属容器。加水适量将药物倒入砂锅内后,加水量,以超过药材的表面3~5cm为宜。先泡半小时后,等药材的有效成分浸出后,再煎。
火候控制:煎煮时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保持微沸,以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释放。时间把握:根据药材性质,煎煮20至60分钟不等。解表药煮15至20分钟,补益药煮40至60分钟。药液过滤:煎煮完成后,使用纱布或过滤网去除药渣,取得药液。
煎药壶熬中药最正确的方法如下: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不要用开水)至高出药面2~3厘米,浸泡1小时左右。如果处方中花、草类质轻松泡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适当再加水。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慢火)。
器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浸泡: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用水: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
1、先煎的和后下的方法是指中药材,制成丸药的已经是中成药了,不遵循这样的规则。除一些经过简单炮制过的药物,如阿胶珠等。
2、先煎药,最好煎好取汁后使用,后下药就和其他药并用即可。
3、一般先煎的药物需要先将此药物单独加水煎煮半小时。再将剩下的药物加入一起煎煮即可。而后下的药物是将其他药物煎煮二十分钟左右,再将后下药物加入药液煎煮十分钟左右即可关火服用。中药服用过程中避免辛辣***食物,忌酒忌萝卜等。
4、问题分析: 先煎的一般应该最先煎,大约半小时左右,因为不先煎析出药效成分不太多。 意见建议: 先煎以后规定时间到了可以和一些平常的药物一块煎,等煮沸之后再把后下的一块煎即可。
关于中药炮制分为先煎后煮和中药分先煎和后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分先煎和后煎、中药炮制分为先煎后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