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如何煎中药水量,其中也会对中药怎么煎多少药量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解释。
一般来说,如果药物主要是根、茎、果实等固体部分,需要加水量在**600-800毫升**左右,如果药物主要是花、叶、草等较轻的草药,需要加水量在**300-400毫升**左右。
熬药,一般加药材重量的5~6倍比较好,药材会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余约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余约2倍,芳香***物,首次煎煮沸腾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时。
煮中药加水一定要适量,一般药物在头一次煎煮的时候加水应该在300ml~500ml之间;第二次煎药加水则应该在250ml~300ml之间。
问题五:熬中药该放多少水 熬药,一般加药材重量的5~6倍比较好,药材会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余约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余约2倍,芳香***物,首次煎煮沸腾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时。
首剂每10克药加水100毫升,次剂每10克药加水60毫升。同时要视药性而定,解表药首次加水400~600毫升,次剂280~300毫升,一般药分别加水500~700毫升、300毫升、350毫升。滋补药分别加水700~900毫升、400~450毫升。
问题分析: 你好: 煎药按传统经验先将中药置入器皿内加冷水侵泡两小时,如果水被药吸少可加水至高出水面。煎煮时可先用急火至沸后改用慢火,保持沸态15分钟滤出。
1、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
2、传统加水法 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重量加水法 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
3、一般来说,如果药物主要是根、茎、果实等固体部分,需要加水量在**600-800毫升**左右,如果药物主要是花、叶、草等较轻的草药,需要加水量在**300-400毫升**左右。
4、一般煎煮的时候,建议水在浸泡过中药之后,高出3到5厘米就可以。现如今的药方,虽然已不在用水多少上特做说明,但仍需根据药材特性区别水量。煎水是和药材的数量,质地,还有药材的吸水有很大的关系。
5、一般的中药通常加水量为浸泡后用手指轻按时,水面高出一横指左右,当然,加水量与熬煮时间长短成正比,如熬煮时间要求长的多加一点,熬煮时间要求短的少放一点。治虚弱病证的补养药,水量可多些。
药物加水先泡30分钟左右为好(不用泡很久很久,那样没用反倒不好)然后大火煎开,之后转小火。一副药可用两次,第一次转小火后 30-40分钟就好。第二次15-20分钟就好。两次的药混在一起再分成两份。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
实践经验证明,在煎制中药以前,浸泡药材的水的温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摄氏度中间,那样可以令水份迟缓的深层次药材机构当中,那样药材的构造就会越来越松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药材当中的绿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以中火,小火为好。每次以中火煎至沸腾,然后改为小火。小火要保持药汤翻花,但不会溢出,是小花。注意:煎糊了的药就只能浪费了,不能加水再煎了。
1、传统加水法 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重量加水法 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
2、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3、正确的是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另外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4、根据药物的不同煎煮时间也不同,所以加的水就不一样了。通常是加的水要没过药两到三横指吧,每次熬出来200多毫升就可以了。
关于如何煎中药水量和中药怎么煎多少药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怎么煎多少药量、如何煎中药水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