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
2、清洗:现在药材大多都比较干净,不需要清洗,如果非得清洗的话,请用水快速冲洗一下就可以,切忌浸洗,还有如果有小颗粒的药材,如决明子,车前子等等,小心被冲走;浸泡:在煮中药前,记得有这个步骤的啊。浸泡记得只用冷水,最多20多度的温水,不要用开水。
3、其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需要将药液滤出,再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保证疗效,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4、建议煎中药的时候最好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中药当中的植物变得更软,这样再进行煎中药的时候,就会将中药的成分发挥到极致,也会让中药进一步扩大要分的活性,这样才能保证药效。
5、先用中火慢慢加热,再用大火煮沸,捞除浮沫。转小火,以一定的高温焖烧,过程中火候不可忽大忽小,方可掌握熟成时的精准香浓,否则很可能汤汁收干了,食物的精华还没有出来,或甚至黏底焦锅,坏了一锅好菜。同时,要将水分一次加够。
药厂提取中药加水常用2种方法:一是用液位计;二是计量罐。你如果直接加水相当于液位计,但你的锅小而且药是漂的多。所以看液位不适用。就***用计量罐的方法,先把水放入有刻度的量器中再加入煎锅里。其实中药的加水量不要求绝对准的。加水越多越好,煎煮次数越多越好。
有的中药质地轻会漂在水面上,只要提前浸泡透,煎煮时加盖,有效成分能够煎煮出来就可以了。
你好:一般含肉质类的中药煎煮后会有一层油脂一样的东西;服用药物后想吐,是反胃;跟药物的苦涩或心理效应有关系;防治反胃可以喝点姜汤,姜汤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可以防止服用中药后的反胃。
问题分析: 这一般多是说明药物质地比较轻微,煎煮的时候由于浮力的作用而漂浮在上面,这些浮沫是药物的一部分, 意见建议: 所以是可以服用的,一般多是安全的,可以放心服用。
第一次浮上来的是杂质,除掉后在揭盖还有的话那就是营养物质了,这些留着好了。也就是说,你只用除掉第一次的。
中药在煎煮前都应该用冷水浸上1小时左右,加水量为盖过药面2厘米左右,方法是用筷子或瓢轻轻把浮在上面的药压下去至不能再压下为止,注意力度要轻,此时您看下水面高出药面2厘米左右即可,另外,草药多的加水可以稍偏多,全是根茎类的加水可偏少,煎药过程中是不能再加水的。
一般而言,头煎 --- 把[拯]帖中药材放入锅内,适当加压後,加水,水量以没过药面二横指或手掌(约三公分)为宜。实际操作应用时,仍要从药材的质地、剂量、效用等,及服用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增减。
水煎服药一般是:一付药加三碗水煎至一碗药水,大概是水淹药上2厘米左右,时间半个小时左右,金石类药要时间长一些,根茎类适中,花叶类应煎时间短些。一付药中有不同类型的,大夫一般都交代哪些要先煎,哪些要后下。
中医说的一碗水,大概是150-200毫升,只有知道一碗水是多少毫升,在煎中药的时候,心里才有分寸,才知道煎到什么程度可以关火,煎的剂量不能太大,不一定药水越多治病效果就越好,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
“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一般情况下1升水1000毫升=1000克,换算一下不就成了。
关于煎中药浮起来了,以及煎中药浮起来了还能吃吗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中药调理身体能治好吗
下一篇
脾胃虚弱体寒中药处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