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煎中药两次一般要煎多少量,以及中药煎2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煎中药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煎成后,倒出药汁,过滤,取汁150毫升(约1茶杯),这就是头煎药。二煎药再次加水,高出药物1厘米,加热至沸点,加热过程中作仍需经常搅拌。用煤火需煎煮20分钟,用煤气只需煎煮10分钟以内,将两次所煎煮的药汁混合均匀,每天1剂分2次或3次温暖服用。除合煎外,根据药物不同性质,还有分煎法。
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 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我觉得中药的熬制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准备器具、浸泡中药、开始熬煮、过滤药渣、分装服用,熬制中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就可以充分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到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钟左右。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物。
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一般来说,第1煎(头渣)以水浸过药半过为宜,第2煎,以水浸过药3分即可。煎药的水是干净凉水或凉开水。先泡后煎药。药物加水后,最好先泡20-30分钟,便于药物浸透,使有效成分渗出。煎熬的时间,一般是沸后再煎40-60分钟为宜。火力不要过猛。
熬也行,和其他药一起熬,或是后下也行,效果差不多,一样的。单独包的不是粉剂,那就是后下的,大火熬开后小火慢熬,熬好之前十分钟下。也就是肉桂下了后只能熬十分钟之内,时间自己把握,一般一次熬20分钟,清凉解表,清热解毒的时间在缩短一点,15分钟,补药的话时间30分钟或略长一点。
您好,煎药一般加水量超过草药平面1公分左右,但是具体的加水量要看您火势的大小。 头煎、二煎的药液量大概都是一小碗就可以了,就是平时吃饭用的那种碗。
每剂一般煎药汁2次,分头煎二煎。个别滋补药可煎3次。可将头二煎药汁混合后分服,也可将两次所煎药汁顿服、分数次服等。一般药汁煎200-300毫升即可。
规定各类药煎煮的加水量为:调理、滋补药,头煎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药(凡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的中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上海市药材公司规定各类药煎煮的加水量为:调理、滋补药,头煎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药(凡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的中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看样子你没煎过汤药,只要当时医生没特殊的嘱咐你,你只要知道一般的要点就行了,专业的要求能把你说晕喽。(1)头煎冷水浸20~30分钟,加水量到药面的3公分左右,大火烧开(留意冒锅),开后小火20~30分钟(补药时间适当加长),将煎好的药液箅出,一茶杯(200~300毫升)即可。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1、煎药的正确程序 先把抓回的中药 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
2、按照三合水法,将这三类草药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水煎煮。先将主草药放入水中煎煮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辅草药,加入使药草药。整个煎煮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火候、时间和水量,以确保草药能够充分释放出药效,并保持药物的协同作用。
3、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应该会有说明。
4、首先是工具的挑选,应该选择砂锅、不锈钢锅、陶瓷锅或者自动煎药壶; 忌用铁、铝、铜等材质的工具,因为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或出现毒副反应 。煎药前,用清水将中药浸泡30-40分钟,便于有效成分析出。需要注意的是, 草药不需要清洗 ; 浸泡结束后,更不能把水倒掉 。
5、下面我们共同详细知道一下关于中草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汤剂先煎药物的分类:先煎:(1)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如附子、马钱子、川乌、草乌宜先煎、久煎。川乌、草乌中含有极大的乌头碱、次 乌头碱等成分。(2)有效成分难以煎出的药物:2005版药典注明石斛入药宜先煎,单用宜久煎。
6、“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1、下次可以把熬好的中药汤单盛出来放在其他锅里再加热,就是浓缩一下,一般一次也就50-100ml左右,一天有200ml就可以了。
2、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中医主任医师表示,婴幼儿年龄小,胃容量也小,而且大多数中药味道苦,孩子不喜欢吃,因此在为孩子煎制中药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煎的量少而浓,每副汤药可以煎30「40毫升。一般3次口服。的量少而浓煎量少而浓,每副汤药可以煎30~40毫升。一般3次口服。
3、每剂一般煎药汁2次,分头煎二煎。个别滋补药可煎3次。可将头二煎药汁混合后分服,也可将两次所煎药汁顿服、分数次服等。一般药汁煎200-300毫升即可。
4、如果你煲的中药,草类药较多,可以适尽加多些水,因为草类药材会比较吸水,如果下少了,会煲坏的。如果你煲的药只是一两味,那就大概放一碗半或两碗就可以了。然后大火先煮开,关小火,煲十五至二十分钟既可以了。如果是贝壳类或滋补类药材就需要煲久一些。一般的这样煲就可以了。
5、没有固定的大小,我一般用较大的碗。按比例来就可以,同样大的碗2熬0.8就可以了。
关于煎中药两次一般要煎多少量,以及中药煎2次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免煎中药可以带上飞机吗
下一篇
治便秘的中药方子五仁汤